【最惡腦癌】持續頭痛疲倦14年無特別病徵 港女生患最惡腦癌緊急開腦保命
發布時間: 2022/06/16 17:50
最後更新: 2022/06/19 10:17
腦部病變令人防不勝防,只因頭痛、噁心等症狀太普遍,即使腦部生腫瘤也很難察覺。香港神經腫瘤學會代表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何文傑指,若不幸患上腦部原發性惡性腫瘤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(簡稱GBM),病情會在短時間內急劇惡化,甚至可於3個月內奪命,死亡風險極高。
具侵襲性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,香港每年增逾百宗新症,2019年有137宗,估計每10萬人中有3個病例,此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,包括幼年。由於GBM的症狀輕微,多是噁心、頭痛、視力減退、記憶力問題、癲癇發作等,很容易被忽略。
最新影片:
誤以為都市病
GBM患者Tunie自20歲開始便經常頭痛,一直以為是壓力大所致,即使曾進行磁力共振掃瞄也顯示正常,多年來一直服用止痛藥了事。直到2016年10月,34歲的她突然暈倒昏迷,才確診第四期高度惡性腦癌的膠質母細胞瘤。她回想道:「止痛藥的服用劑量愈來愈大,後來更轉服止神經痛的藥才有效果。在發病前,除了頭痛、特別疲倦之外,沒有其他不妥,完全不察覺有病。」
Tunie指的「特別疲倦」是非一般。「在發病前一個月,最明顯是上班遲到的問題。明明已經起床梳洗、化粧、換衣服,準備出門,卻時常會突然覺得超級疲倦,一靠着床邊就能瞬間入睡,一睡就兩、三小時。」直到某日張開眼,她發現自己身在醫院病床上,周身插滿管子。
當時醫生已為她進行緊急開腦手術,切除6X4厘米的腫瘤,惟餘下5%至10%的腫瘤未能清除,需要其他跟進治療。她在手術後一星期才恢復意識,但有持續發燒、情緒低落、脾氣暴躁等情況。
過半患者活不過一年
世界衛生組織將GBM定為惡性度最高的腦腫瘤,若患者不接受治療,平均壽命僅為3個月。早前香港神經腫瘤學會整合過往15年逾千名香港患者的大型資料庫數據,發現本地的GBM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7歲,逾5成患者存活期不足一年,僅2成患者存活期超過兩年,3%患者存活期超過5年。
GBM是難以治療及根治的癌症,一旦確診,治療目的是減慢癌症惡化速度及紓緩症狀。Tunie直言在得知患上GBM時,已想到要為自己準備身後事,但亦多得樂天個性,讓她同時積極接受治療,先後進行30多次電療及多次化療,確診至今已踏入第五個年頭。
Tunie接受手術時,醫生移除了她的右邊頭蓋骨,令其前額形狀與常人不同,需以頭髮或帽子遮蔽,平日更需小心避免受到撞擊,但她仍慶幸能活着。「我知它(腫瘤)不會消失,不需要跟它鬥,而是共存、和平相處。」她於手術後3個月返回工作崗位,重回正常生活軌道,只需每年做兩次磁力共振掃瞄和覆診,暫時未有見復發迹象。「不知哪一天我會不會突然瞓低,或者睡醒後身體動不了。不過,這一刻我能夠仍然存在,過了幾年的正常生活,真的已經賺了。」
腫瘤電場治療配額不足
在治療方面,GBM的標準治療是接受手術切除,再配合電療、化療、標靶藥物來控制腫瘤。何文傑醫生說:「腦部掌管整個身體的運作,動刀時要非常小心,以不影響病人身體運作、避免後遺症的大原則下,很多時難以將腫瘤徹底切除。」另有新式的腫瘤電場治療,但費用高昂,每月約需十多萬元。雖說自今年第一季起,醫管局轄下7所公立醫院有腫瘤電場治療的免費配額,但只有7個,以每年新症約百多宗來計,絕對僧多粥少。
Tunie相信樂觀的心情對病情是有正面影響,在得病後奇迹好轉,她的人生態度也大有改變,奉行活在當下和及時行樂,全因「唔知聽日仲有無命」。「錢帶不進棺材,想食就食,想買就買。以前不會吃宵夜,現在半夜突然想吃串燒就去食,身形由中碼變成加大碼都無所謂。」她盡情地做想做的事,認為心存正能量,才可將腫瘤來襲的時間盡量推遲。另外,她寄語病人不妨加入病人組織,如香港罕見疾病聯盟,跟同路人互相支援,結伴面對疾病。
記者:劉妙賢